何种虚假广告行为触犯了《刑法》的具体条款?
1. 诈骗罪:根据《刑法》第266条,如果广告主通过发布虚假广告,故意捏造事实或者隐瞒真相,诱骗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,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可构成诈骗罪。例如,虚构产品性能、功效,使消费者基于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。
2. 生产、销售伪劣商品罪:依据《刑法》第140条和145条,广告主若在明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下,仍通过虚假广告进行推广销售,造成严重后果的,可能构成生产、销售伪劣商品罪。如夸大商品质量、功能,实际商品与广告内容严重不符。
3. 非法经营罪:根据《刑法》第225条,如果广告经营者违反国家规定,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广告业务,利用虚假广告获取非法利益,情节严重的,可构成非法经营罪。
【引用法条】
1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
2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一百四十条和第一百四十五条
3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五条
虚假广告罪在刑法中的具体法条规定是什么?
虚假广告罪是刑法中规定的一种犯罪行为,主要针对的是在商业活动中,广告主、广告经营者或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,故意制作、发布虚假广告,情节严重的行为。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同时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诚信体系。
【引用法条】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二条的规定:
“广告主、广告经营者、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,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,情节严重的,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”
具体而言,构成虚假广告罪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:
1. 行为主体是广告主、广告经营者或广告发布者;
2. 实施了违反国家规定,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的行为;
3. 情节严重,一般表现为多次实施虚假广告行为、虚假广告涉及金额较大、造成消费者重大损失或其他严重社会影响等情形。
虚假广告行为一旦触及上述刑事犯罪的界限,不仅会受到行政处罚,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。因此,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广告经营者都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确保广告信息的真实性,尊重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维护市场经济秩序。同时,消费者在遭遇虚假广告时,也应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