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看待侵占罪中被害人的谅解与量刑的关系?
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,数额较大,拒不退还的行为。根据《刑法》规定,该罪行的量刑主要依据犯罪事实、性质、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。被害人谅解作为重要的酌定量刑情节之一,如果被告人能够积极赔偿损失并取得被害人谅解,通常会被视为悔罪表现良好,有利于从轻或减轻处罚。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获得被害人谅解就必然导致量刑的减轻,尤其是在侵占数额巨大、社会影响恶劣等情况下,即使取得谅解,法院仍可能依法严惩。
【引用法条】
1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六十一条:“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,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、犯罪的性质、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,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。”
2. 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》(试行)指出:“对于取得被害人或其家属谅解的,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、罪行轻重、谅解的原因以及认罪悔罪的程度等情况,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%以下。”
法律如何看待侵占罪中基于被害人谅解的量刑调整?
在处理侵占罪案件时,被害人的谅解可以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予以考虑。根据刑法的规定,量刑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、性质、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,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。在侵占罪中,如果被告人能够真诚悔过,并且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,这通常反映了其良好的认罪态度以及对恢复社会关系的积极努力,因此法官在裁量刑罚时可能会适当从轻。
必须强调的是,被害人谅解虽然可以作为量刑时的酌定减轻情节,但并不能完全决定或免除被告人的刑事责任。即便得到谅解,被告人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,法院在量刑时还需综合考量其他法定及酌定量刑情节,如犯罪数额、手段、后果、悔罪表现等因素。
【引用法条】
1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六十一条规定:“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,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、犯罪的性质、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,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。”
2. 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》(法发〔2017〕7号)中指出:“对于取得被害人或其家属谅解的,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、赔偿数额、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表现等情况,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%以下。”
3. 各地高级人民法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的相关量刑规范性文件中,大多也明确了“取得被害人谅解”这一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规则,体现了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的关注与重视。
在处理侵占罪案件时,法院会全面审视各种量刑情节,其中被害人的谅解虽具有一定影响力,但最终判决还需结合其他法定与酌定情节来确保公正、公平及适度。因此,律师在代理此类案件时,既要鼓励当事人积极寻求被害人谅解,也要充分准备和展示其他有利于当事人的量刑情节,力求实现最佳的辩护效果。